作者:張志超 核稿:董振文 編發:黨委宣傳部
本網訊 9月25日,《中國社會科學報》在“弘揚延安魯藝光榮傳統,用手中之筆描繪新時代”專欄,整版刊登了我校魯迅藝術學院教師撰寫的三篇理論文章《魯藝精神的時代價值》《延安時期魯藝美術社團的發展歷程及貢獻》和《用繪畫記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文章由魯迅藝術學院王文權教授、李輝副教授、張曉紅副教授分別執筆完成。
在《魯藝精神的時代價值》一文中,作者認為,魯藝精神在新中國文藝事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魯藝人在新中國各個崗位上繼續發揚魯藝精神。”魯藝精神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對于新時期傳承和弘揚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保持黨的優良作風和傳統、夯實意識形態之基、堅持“四個自信”,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此文同時被“學習強國·陜西學習平臺”轉載。
在《魯藝美術社團發展歷程及貢獻》一文中,作者認為,延安時期,為了更好地發動群眾積極抗戰,中國共產黨先后成立了以“魯藝木刻工作團”為代表的眾多美術宣傳團體,開展了豐富多彩、卓有成效的活動,積極進行美術創作和宣傳斗爭。革命文藝社團的成立和發展,改變了宣傳工作的形式與效果,為之后的革命美術宣傳活動提供了重要經驗,對中國共產黨抗戰美術宣傳的大眾化、民族化作出了卓越貢獻。
在《新時代繪畫工作者的使命》一文中,作者認為,“近些年,一大批經受過魯藝精神熏陶的年輕美術工作者,努力在自己的畫作中將魯藝精神與時代精神融合,不斷賦予魯藝精神以新的內涵”,確定了新時代文藝工作者書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篇章的任務及意義。
